[筆記] 建立一個帶著走的 VIM 環境 Creating portable Vim environment
因為工作的關係,現在很多時間都花在VIM的操作上
所以之前花了滿多時間,調整出一個適合自己的VIM環境
原本的作法是把這個設定好的環境,丟到自己建立的gitea 上面
然後每到一台新的機器,就要去clone 下來
因為工作的關係,現在很多時間都花在VIM的操作上
所以之前花了滿多時間,調整出一個適合自己的VIM環境
原本的作法是把這個設定好的環境,丟到自己建立的gitea 上面
然後每到一台新的機器,就要去clone 下來
想做一個 10G 的 LAB 環境出來已經很久了。
只是礙於10G RJ45的卡太貴了,然後光纖的種類又太複雜
如果直接在淘寶購買,很怕會買錯(什麼LC/FC LC/LC 多模單模 單芯雙芯 SFP/SFP+ 又是什麼光模塊的一大堆規格)
所以一直沒有付諸行動。
硬體的工作很久沒碰了,剛好在蝦皮看到有個賣家在賣 mellanox 的X2網卡,以在台灣的價格來說,算很便宜的 (550)
聊了一下,跟他請教了關於線材、光纖模塊的問題,回答也都很快很到位
就直接下訂了兩張網卡、兩個光纖模塊、一條LC/LC 光纖線
就是到貨有點久,等了兩個禮拜左右,一直到昨天東西才寄到
今天就花了點時間測試一下
在上一篇 Ansible how to use ’list’ in yaml file
有提到怎麼用 with_items / set_fact 來取得在yaml 檔案中的清單
不過就是有點醜
這幾天在玩ansible 時,碰到一個問題
假如我有個yaml檔作為資料來源,檔名是 abc.yml
大概長這樣
"teams": [
{
"chinese_name": "TEAM1",
"description": "TEAM1",
"gid": 10125,
"location": [
"hq"
],
"name": "aa",
"users": [
"chen",
"chou",
"huani",
"yey",
"wa"
]
},
{
"chinese_name": "TEAM2",
"description": "TEAM2",
"gid": 10126,
"location": [
"hq"
],
"name": "bb",
"users": [
"chhiao",
"chgc",
"chy",
"hsi",
"li",
"li",
"chgchi"
]
}
]
最近在測試metabase,記得幾個月前就有測試過
但是當時的界面和現在的樣子差很多,看樣子改版還滿勤勞的
所以這次改用docker來建立,根本五分鐘不到就建好了(挖鼻孔)
不過呢,很討厭的是,一進去就發現語系採用的是簡體中文
因為工作上的需求,有個資料庫需要開放給不同team的人去存取
雖然都是在同一台機器上的同一個資料庫
但是希望能夠不同team的人用不同的資料庫使用者
這樣萬一出事,會比較好抓兇手??
這是發生在一個夜黑風高的寂寥深夜….. ( What The FXXX … )
來到這個環境之後,有一個很詭異的狀況一直困擾著我
在每個分公司,都會有一台伺服器作為KVM Host
上面跑兩台VM,一台作為ansible controller (目前沒作用)
另一台作為這邊所謂的 “Build Server”
用途包含了DHCP Server / Proxy Server (squid3) / APT Proxy (squid-deb-proxy)
問題就發生在這台 Build Server 上…